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飞速,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无人超市、无人加油站等场景的试验,让那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充满了深深的危机感。
陶瓷行业历来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无论是过去的日用、艺术陶瓷生产,还是今天的建筑、卫生陶瓷制造,从古到今,都有着庞大的人群以陶为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陶工”,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面对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无可避免地面临着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而“陶工”需求急剧下滑的严峻危机。
以建筑陶瓷为例,过去,许多生产工序、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工,如原料采购、检测、配料、间歇式球磨、进出窑机、喷釉印花、质检分选、打包入库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操作工,许多岗位由于连续作业的需要,员工必须三班倒24小时坚守在工作岗位,既作业辛苦又需求量大,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伴随着建陶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内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用工荒。
近年来,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过去需要员工操作的岗位正由机器替代,瓷砖生产线用工数量大为降低。但是,面对其它先进制造业,对标欧洲同行业自动化生产线,建陶行业的用工数量仍然普遍偏高。目前,行业内每条生产线用工数量在150人以上,一些自动化程度较低的生产线甚至超过200人,能够将用工数量控制在50、60人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少之又少,而同样的产能,意大利的自动化生产线只需20人左右。
机器替人是工业化时代的必然趋势。目前,打包、上砖、下砖、捡砖、码垛等作业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的岗位大多数企业已开始实现了自动化,尤其是喷墨打印的广泛应用,使以往的花釉制备、印花等工序用工数量大为减少。但是,建陶行业目前仍有许多生产环节用工数量偏高,一是原料制备,由于采用间歇式球磨生产工艺,每一罐球料的配料、检验、放料都需要大量人工。
二是分选环节,虽然近年来自动化分选设备层出不穷,但由于瓷砖色差等质量标准的评判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大部分企业目前仍然依靠人工分选,需要质检员长时间站在流水线旁用肉眼一片片检测。
三是打包入库,自动化打包机虽然已普遍应用,但下线、码垛、入库、出库等许多环节,基本上还是靠人力,或人力开动叉车等机械作业,自动化程度不高,由此导致企业用工数量居高不下。
令人可喜的是,机器替人的步伐近年来在建陶行业越走越快,许多过去难度较大的作业岗位正被一个个机器人所替代。虽然目前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但机器替人正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普遍共识和强大引擎。干法制粉、连续式球磨生产等这种全新的生产工艺也有不少企业在尝试与探索当中,一旦工艺技术成熟、稳定并在行业内推广开来,不仅仅是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和单位能耗的大幅下降,而且用工数量也将大大减少。
而上游原料制备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模式,同样将会大幅度减少瓷砖生产企业的用工数量。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已经开始着手立体仓库、智能仓库的筹建,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旦技术成熟并得到企业的普遍应用,庞大的车间内将只剩下屈指可数的操作工,从而大幅度减少企业生产用工数量。
据媒体报道,近十年来,唯美集团曾先后投入2亿多元实现机器替人计划,共节约用工数量2200多人,2017年,唯美集团董事长黄建平在一次公开场合表示,唯美在美国田纳西州建立的瓷砖厂每条生产线用工数量将控制在25人的水平。东鹏瓷砖在清远新建成的生产线,同样选取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将企业用工数量降至新低。
蒙娜丽莎集团的陶瓷薄板生产示范线,经过多年的改造,目前已实现了高度自动化、绿色化生产,干净、整洁的车间内极少看到操作员工,目前,这条国内最高水平的生产线用工数量创下了不到30人的纪录,与传统瓷砖生产线动辄上百人的规模形成了天壤之别,为陶瓷行业树立了一个自动化生产的标杆。
人工智能技术和物联网正在尝试改造一个个作业场景,可以预见,陶瓷企业许多普通的工作岗位将会逐步被机器所替代,就连机器人写作的诗歌也已结集出版,而机器人撰写新闻稿件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闻。未来,还有哪些岗位不被机器替代真的很难想象,因此,每一位新时代的“陶工”面对这场人工智能化的革命都应该有强烈的危机感,想想自己赖以生存的饭碗还能够捧多久?
当然,企业在大力减少生产用工数量的同时,必须增加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生产方式的改变、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行业的人均生产总值,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一步步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