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雨季来临,定期给管道“体检”显得尤为重要。7日立秋的一场强对流天气后,成都高新区科园南路栏杆堰附近检查窨井里,一种水下智能爬行机器人在排水管道检测中大显身手。
图为:成都高新区新川之心公园一角。
据介绍,机器人长约50厘米、宽约20厘米、高约30厘米,能在管道内一直行驶约150米距离,沿途可轻松爬过起伏的小坡。支撑它行走的是4个轮胎,可根据管道大小和水位高低更换。机器人最核心的部位是它的“眼睛”——两个摄像头,能在井下360°无死角录像和拍照,并实时回传画面到地面控制端。
“地下管道狭窄且空气污浊,可能对下井检修人员造成安全隐患,这种机器人可以精确定位故障,帮助我们实现定点维修,不开挖路面,就可修好管道‘患处’。”成都高新区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局(以下简称“成都高新区城管环保局”)水务处工作人员表示,相比以前排查污水管道必须人工挖开管道、分段排查的办法,“爬行机器人”的使用,极大地降低了管道检测的难度,提高了检修效率,快速确定“病源”,减少后期开挖管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减少了对交通造成的影响。
据介绍,除了勘察,“爬行机器人”还可帮助工作人员及时发现管道内的各种结构性、功能性缺陷,并可搭载多种作业装备,执行水下障碍物清理、环壁打磨钻孔等任务。
成都高新区城管环保局水务处工作人员介绍,除了爬行机器人,现在管道运维有更多更科学的手段。比如为全面剿灭劣V类水体,成都高新区依托智慧化应用治水管水,还用上了管道潜望镜、声呐检测技术等“新武器”,俨然一支机器治水小分队。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实施雨污水分流整治工程500多个,管道纠错630多处,关闭下河排水口2600多个,建成日处理能力7万吨的中水综合利用(中水处理)人工湿地,基本实现了“污水不下河”的治理目标。
据了解,自成都推出“三治一增”系列政策后,成都高新区加大整治力度,把“三治一增”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除创新方式重拳治水以外,在全域增绿、铁腕治霾、科学治堵工作中,不断打出“组合拳”有效治理“城市病”,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助力成都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