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五芳斋斥资千万征集裹粽机器人

近日,百年老字号五芳斋正式发布了“1000万征集裹粽机器人”的活动征集令,向社会大众及相关机器人研发机构重金悬赏,一时间引发热议。

据了解,在 2017年2月份五芳斋乌镇新品发布会上,该品牌总经理吴大星曾透露:计划出资1000万征集裹粽机器人。如今征集令一出,粽子老字号结合自动化和互联网新技术,走向人工智能的决心愈发凸显。

裹粽机器人征集令,今年端午新玩法

端午期间,人们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来度过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节日。每年端午节前夕,各大品牌都会各显神通,借助节日的高涨气氛,强化品牌美誉度。

今年,百年老字号五芳斋,将人工智能的概念引入传统节日,打造了端午新玩法:从常规的包粽子、赛龙舟到期待一只机器手的出现,五芳斋让中国的传统节日增加了新看点。

据悉,此次五芳斋发起“1000万征集裹粽机器人”征集令,主要针对的是目前阶段只能用手工包裹粽子的几道工序。对此,五芳斋有着严格的智能化要求,需要机器人的包裹效率比人工提高50%以上,并能按照粽叶打壳、第一次米料定量、馅心、第二次米料定量、包裹成型、扎线定型,六道传统工艺来包裹粽子。

与时俱进的五芳斋,拥抱智能化进程

一只粽子,从原厂地、原材料的选择到五芳斋裹粽标准化车间标准化的生产过程,需要经过好多道工序。

在选米、淘米、切肉等工序实行流水线生产,自主研制开发润米、拌米流水线,粽叶清洗流水线,粽子蒸煮自动化集散控制系统,粽子冷却计数生产流水线等一系列自动化设备。五芳斋目前拥有发明专利21项、实用专利80项。

为了提高粽子的生产效率,除了手工裹粽子的几道工序还需要大规模的裹粽技师来完成,五芳斋的多数工艺已经实现自动化生产。

据悉,五芳斋一位娴熟的裹粽技师,包一个粽子不到10秒钟,每天能裹3000多个粽子。每年端午高峰期,五芳斋生产基地每天生产粽子的产量高达180多万只,裹粽技师们手工包裹的粽子,也正是五芳斋被国家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核心所在。

五芳斋品牌总监徐炜说:“137种优质原料,78种上等馅料、56味秘制调料,9道线手工裹粽技法,以及4000多名五芳斋人的坚守,才成就了人们心中不变的味道。”五芳斋百年来的匠心精神也正体现在这里。

端午节作为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大众对这一传统节日的重视,端午粽的市场需求也大大攀升。每年端午期间,老字号的粽子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因此,这也是引发五芳斋本次征集裹粽机器人的重要原因。

人工智能和手作匠心,二者是否相悖?

如果说互联网是一道开胃菜,那么真正的主菜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信息时代的顶尖技术,若能趁早布局,国家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领域可以实现换道超车,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将会影响全行业。

当然也有反对意见,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简单理解是机器对人脑思维认知功能的模拟,而手作和匠心的温度是人工智能模拟不了的。虽说未来每一个商业应用也许都会被人工智能颠覆,但手作和匠心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颠覆。

对此,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胡建民,也是五芳斋技术总监兼此次裹粽机器人项目负责人。他认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传承的同时要抓创新。

1990年胡建民被招进五芳斋从事裹粽工作,师从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第3代传人朱菊菊师傅。在朱师傅的言传身教下,他很快就掌握了五芳斋粽子制作的传统技艺。

28年的粽子科研经验为胡建民成为粽子领域的专业人士奠定了基础。他主导的有关粽子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工艺研究为五芳斋粽子生产机械化找到了很多发展方向。此次胡总监对裹粽机器人提出了兼顾传统和创新的要求,有望在手作匠心和人工智能两者上做一个协调。

2017年是各行各业拥抱人工智能之年,五芳斋以中华老字号的角色,在美食行业首个进军人工智能领域,在保持手作匠心的前提下,力求引入人工智能,提高产能。可以说,人工智能和手作匠心的协作,是这个老字号的又一次大跨越。

百年老字号坚守品质匠心,不忘展望未来

从两千多年前屈原留下的不朽传奇开始,到清末盛行于嘉兴民间,粽子的故事源远流长。

五芳斋创始人张锦泉开设的粽子小作坊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沧海变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坚守品质匠心之道,成为如今家喻户晓的金字招牌“五芳斋”。五芳斋也正一步步注入智能的血液,对人类未来的智能化进程展开扎实的双臂,踏上了互联网人工智能这条诺亚方舟。

五芳斋在一次次历史革新和迭代中,告别传统经营模式,走在时代创新的前沿,目前已经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粽子专业产销企业。

一家中华老字号之所以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时间的宠儿,长青至今,与品牌本身始终不渝地坚守传统和匠心的精神有着紧密的联系。

五芳斋相关负责人表示,欢迎社会大众积极参地与到此次五芳斋的再一次智能化进程中来,见证历史的潮流给五芳斋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端午“礼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