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比尔·盖茨在一次活动中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微软没有取得今天的成功,你会做什么?”盖茨的回答是:“我可能会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工作”。1975年,当盖茨着手创办微软时,曾担心自己会错失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工作机遇。要知道那个时期全世界的科技工作者对人工智能的热情并不亚于40年后的今天。
然而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却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陷入沉寂,直到1997年大型计算机“深蓝”打败人类冠军棋手,人工智能突然再次闯进公众视野但很快又销声匿迹。这个状况直到近几年才再次被打破,AI技术的大幅进步让公众措手不及。首次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人尤金、完胜人类棋手的AlphaGO、无人驾驶汽车特斯拉、深度植入人工智能的智慧手机荣耀Magic……一系列人工智能产品的涌现都指向了那个看似遥远的问题:“奇点还会远吗?”
40年沉浮,人工智能终迎拐点
盖茨成立微软时所处的那个时期被视为AI的黄金时代,围绕人工智能的大量试探性工作相继展开,许多新的方法和理论得以应用,如通过图像的轮廓、阴影、颜色等基本信息来完成初级的图像识别。同时大笔来自政府和商业机构的经费被用于AI技术的研发中,但好景不长,由于种种问题导致技术进展缓慢,随后相关经费停拨,AI陷入第一次低谷。
从AlphaGO到AI手机,人工智能奇点还有多远?
随后的80年代,基于AI技术的“专家系统”的商业价值得到认可,通用汽车、波音等公司开始将AI技术引入商用市场,同时许多科研人员开始进入私人企业进行AI相关的工作,情形差不多与现在许多科学家进入谷歌、百度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一样。但80年代末由于市场对AI系统的需求减少,AI技术发展再次陷入寒冬。尽管如此,AI的实用价值逐步开始显现并得到认可。90年代出现一个标志性事件,IBM制造的电脑“深蓝”首次打败了国际象棋冠军。2000年开始,基于AI技术的机器人宠物等产品开始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全球各大高科技实验室不约而同地瞄向AI领域。
我认为商业化是AI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不管在过去的40年里还是AI高度火热的当下。近些年像谷歌、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以及华为这样生产终端设备的科技公司,都开始将AI作为一个重要的研发方向,尽管有各自的商业目的,但AI技术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有人说,如果盖茨在40年前就开始研发AI现在会怎么样?答案不得而知。但对AI产业来说,任何时代都没有今天这个时代更适合AI技术发展。
历经40年沉浮之后,AI技术终于迎来了发展拐点。而这一拐点的标志之一就是AI技术的加速产品化。
加速产品化是AI发展的必经阶段
几天前,在人工智能领域举足轻重的吴恩达博士宣布从百度离职,在公开信中他说:“中美是两大人工智能强国,美国擅长创造新的技术和理念,而中国擅于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开发出好的产品”。的确,以谷歌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往往用AI技术本身让世界惊讶,但也引来“炫技”质疑,而中国企业更侧重AI技术的实际应用,又显得有些“实用主义”。
在我看来,技术与商业并不冲突,加速产品化是AI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必然趋势。无人驾驶汽车特斯拉就是AI技术与商业近乎完美的结合,尽管其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对AI的发展充满忧虑。无人驾驶应用了视觉、听觉识别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系统将人类双手解放出来,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众多科技公司以及知名车企都将无人驾驶汽车作为研发方向,在实现商业目的的同时也推进了AI技术的落地。
当我们还在为谷歌的AlphaGO和Master打败人类棋手而惊讶不已时,谷歌也早已将AI技术全面应用于旗下业务,如语音搜索业务,越来越多的谷歌用户开始通过语音搜索内容而不是文字。此外,在邮箱业务、无人驾驶汽车等项目中,AI技术都有所应用。所以“炫技”并不是谷歌的真正目的。
而此时的中国企业在干什么?正如吴恩达博士所说,在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开发好的产品上,中国企业更为擅长。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智能手机厂商也开始投身人工智能浪潮,将AI的深度学习能力植入到手机系统中,作为人人都会随身携带的智能设备,AI技术在手机上的应用必然将深刻改变人机交互方式,并协助人类完成信息的获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成为人们可信赖的生活伴侣。
2016年底,互联网手机品牌荣耀发布一款名为荣耀Magic的智能手机,其Magic Live系统就充分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它并非聚焦于单一功能,而是基于人工智能为用户更好地处理日常问题的理念设计而成,包括生物识别、情境感知、行为识别等技术在内的AI能力在系统中得到全面应用。用户眼睛看向屏幕的一瞬间,屏幕会自动点亮,放下手机后,屏幕自动熄灭。利用人脸识别技术,用户可对自己之外的其他使用者进行信息隐藏设置,保护个人隐私。当用户在开车时,Magic Live系统会自动识别驾驶状态,切换为Magic Auto驾驶模式……
谷歌CEO Sundar Pichai说过一句话:“长远来看设备将消失,计算将从移动优先进化到人工智能优先”。荣耀Magic保持了移动设备的形态,但其系统却已经进化为人工智能优先。在我看来,荣耀Magic的出现,其意义不止于推动智能手机产品的迭代,更重要的是基于手机市场庞大的用户规模,雄厚的资金基础和人才储备,AI技术有望随着手机产品的快速迭代实现加速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量”的增长,也是“质”的飞跃。
质变叠加量变,奇点还会远吗?
如果把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看做两条线,毫无疑问这两条线在不断并拢的过程中正在逐渐接近那个交叉点。按照未来学家库兹韦尔的奇点理论,人工智能的智力水平总有一天会接近甚至超越人类,那个临界点就是所谓奇点。随着AI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奇点的到来既充满期待又充满担忧。
在我看来,我们的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具备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这类“新物种”上,这让AI沾染了太多科幻色彩。与其用造物主思维将创造一个“新物种”作为宏大目标,不如借助AI技术实现旧物种的进化,让旧物种在快速的进化中变为新物种。AI技术从加速产品化阶段到进入大规模的应用阶段还缺少一个突破口,我认为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设备就是一个绝佳的突破口。
首先,智能手机作为人们随身携带的智能设备,使用手机的过程伴随着人与机器的频繁交互,而AI的深度学习能力恰恰需要在人机交互中提升。其次,智能手机的保有量巨大,这为AI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先天条件。再次,手机行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和技术人员储备,高度成熟和商业化的市场为AI技术研发提供了基础保障。基于此,我认为现阶段将AI技术全面应用于智能手机产品,将会产生质变和量变的叠加效应,加速靠近“奇点”。
AlphaGO战胜人类冠军棋手、特斯拉实现无人驾驶、首部AI手机荣耀Magic的发布,一系列标志性的事件推动着AI技术的质变和量变,让人工智能逐渐接近那个“奇点”。当AI技术全面应用于手机等大众消费品时,人们会惊讶地发现真正推动奇点到来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普罗大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