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凯新能源客车研究所所长陈顺东做客本报《锋面》新闻访谈,解读“无人驾驶”
○“阿尔法巴”全身布满黑科技,仅传感器就有12个之多
滴滴!“无人驾驶”的阿尔法巴来了!这是否意味着,马上就要挥手告别司机?12月7日,本报联合深圳晚报进行了一场跨地的多流直播,其中一路设在“阿尔法巴”的诞生地——合肥安凯客车公司。记者独家专访了研发人员,为您揭秘“合肥造”无人驾驶巴士的诞生。
“无人驾驶”并不是真的无人
12月2日,两台“合肥造”无人驾驶大巴在深圳举行了全球首发仪式。当天,由安凯客车研发制造的无人驾驶公交车在深圳福田保税区的开放道路上投入运行,成为中国首款在公共道路运行的无人驾驶公交车。
12月7日,在做客本报《锋面》直播间时,安凯新能源客车研究所所长陈顺东表示,实际上,所谓的“无人驾驶”阿尔法巴并不是真的没有驾驶员。
“‘阿尔法巴’,它更准确的名称应该是‘智能联网汽车’。”陈顺东向记者揭秘,按照国家层面的定义,“智能联网汽车”将会分为五个层级发展,第一级是辅助驾驶,第二级是部分智能驾驶,第三级是有条件的智能驾驶,第四级为高度智能驾驶,第五级才叫做完全无人驾驶。而刚刚在深圳首发的“阿尔法巴”则属于第三级——有条件的智能驾驶。
他同时透露,按照国家规划,要到2030年左右才会实现完全的智能驾驶。司机朋友无需过度担心,也就是说15年后,没有人类驾驶员的智能巴士才会真正驶来。
陈顺东说,“阿尔法巴”目前更是驾驶员的一个智能助手,并不是要取代公交车驾驶员。它的到来,可以大幅提高安全性。今后如果车辆发生故障,而驾驶员又没有察觉的话,“阿尔法巴”会自动减速,以确保乘客安全。
“阿尔法巴”比人脑的反应更快
智慧的“阿尔法巴”是客车界名副其实的“乖宝宝”,它既不会超速,更不会超载。然而,人们关心的是,“无人驾驶”巴士真的足够安全吗?
本报记者在直播间向网友们展示了一张“阿尔法巴”的车头照片,相比普通客车,它配备了高清摄像头。
“大家很关心阿尔法巴是如何实现智能驾驶的。”陈顺东回应说,阿尔法巴车身上安装的摄像头,专业的名称叫做“环境感知系统”,它的任务是通过激光雷达、微波雷达这些装备把车辆周边的道路、车流、行人变成一种连续的信息,传递给车身“大脑”,让汽车进行自动判定。
起步、加速、绕行、刹车、紧急避障……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功能,合肥造的“阿尔法巴”都已经能够实现。
陈顺东在直播间现场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驾驶员的大脑就好比车载的智能决策系统,驾驶员的眼睛就相当于车上的智能雷达和微波雷达。”可以透露的是,目前“阿尔法巴”的车身上光是传感器就多达12个。它会时刻监控周边信息,反应速度甚至比人脑更快!
充电10分钟时速最快40公里
“平均时速多少?”网友“@哈哈西里”在直播间里提问道。
“我们安凯生产的‘阿尔法巴’设计的最高时速是70公里。但是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将时速上限设定在40公里。”陈顺东所长回答道。
“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由国家ITS中心和深圳巴士发起。为何在众多车企中独独选中了安凯作为制造商之一?陈顺东透露,安凯是科技部电动客车功能技术研究中心,也是拥有全国唯一的电动客车整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于纯电动车技术优势,安凯造的“阿尔法巴”最快10分钟即可充满电,续航里程将达到50公里。
“在‘阿尔法巴’运行的深圳福田保税区,虽然是一个开放式的公共道路,但是相对来说,路况并不是很复杂。”陈顺东说:未来我们也会不断摸索经验。毕竟它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从易到难。我相信,有开始,才会有未来!”
样车下线经历十月“怀胎”
被刷屏的无人驾驶“阿尔法巴”究竟酝酿了多久?
在做客直播间时,陈顺东揭秘道,“大家看成果展示感觉是很快的。实际上,智能驾驶项目从前期策划、验证、确定接近两年时间。从这里也不难看出,任何一个新兴的项目诞生前期都需要花费精力做大量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安凯接到项目开发的“起始点”为今年2月份。陈顺东在直播间感慨,连头带尾,算起来也就是10个月左右。
今年7月14日,最初2台功能样车在安凯正式下线时,正逢酷暑。陈顺东说,调试的初期难免出现各种疑难杂症。为了确保“阿尔法巴”的环境感知系统能够与智能决策系统完美融合,安凯的一帮小伙子们整日奔走在烈日下,“经常下班时已近凌晨,回家匆匆睡一觉再早早赶来上班。”
12月2日,陈顺东本人并不在“阿尔法巴”的全球首发现场。当透过现场视频目睹两台安凯“阿尔法巴”完美地完成了起步、加速、制动、避让车辆和行人时,陈顺东的心情只能用忐忑和复杂来形容。
下一步,未来客车的发展方向是以氢燃料和纯电动客车为载体的智能网联化汽车。安凯身为合肥本土一家拥有创新基因的企业,也会再度占领高地,用下一代更安全、高效、可靠的“无人驾驶”客车,迎接无人驾驶时代到来。
“成功以后才是开始,未来之路很长。”陈顺东在《锋面》直播访谈结尾时,用这句话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