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两年前约的架,现在终于要有个结果了。
如果你痴迷于那种人坐进里面操控的巨型机器人——没错,就是日本动漫高达中的那种,那一定记得2015年美国人和日本人约下的机器人大战。
量子位不妨简单带你回顾下前情概要:
2015年,美国巨型机器人制造公司MegaBots搞出了一个巨型机器人Mark I,这是一个拥有坦克轨道的巨型机器人,还配备了3磅重的弹道。
Mark I
搞出这个机器人的工程师Gui Cavalcanti和Matt Oehrlein当然无比一颗赛艇,同时他们也认为自己的机器人战斗力很强,肯定不会输给日本搞的那一个,于是向日本的Kuratas发起了挑战。
Kuratas可比Mark I要早更多,痴迷于机器人的日本朋友,早在2012年就由日本公司“水道重工”打造完成,甚至还在2015年放到了亚马逊上开卖,售价1亿2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26万元——简直土豪玩具。
这个KURATAS也更接近高达的样子:四足、高3.8米、重5吨,柴油引擎驱动,当然更重要的是它的身高、体重可以根据机体装备改变而改变,比如机器人双手还能配置格林机炮。
KURATAS
于是在美国人发出约约约申请后,自认机器人技术独步天下的日本人又怎么会认怂呢?
于是爽快应战了。
不过日本人还提了对战要求,表示“机器人战斗我不是针对谁”,但要是远距离互射就没意思了。所以要求以格斗的形式进行比赛。
这可给美国人泼了冷水,因为美国人搞的这个Mark I,根本不具备近身肉搏的优势啊。别的不讲,光那个坦克履带“脚”,就很容易被人推倒嘛。
Mark I很容易被推倒
于是这个正式格斗的时间,被延迟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美国人也进一步搞出了Mark II和Mark III(也就是本次参战Eagle Prime),高约4.5米,重达6.8吨,还是靠履带行进,但下盘稳了很多。
武器方面,配备了模块化可拆装的空气大炮,由一名主驾驶和一名炮手共同操控。
现在这个Mark III还有一些新能力,比如秒抓汽车的“爪”,削铁如泥的“大铡刀”,还有电钻什么的……
总之美国这个机器人虽然进化了3代,但跟日本人的那一个还是有些“工匠精神”上的差距,看看人家这炫酷的操作——甚至还能智能手机操控,除了进攻用的枪、炮。
KURATAS开发工程师和粉丝
日本同学还有盾牌什么的,简直就是按照动漫打造的巨型还原手办,所以吸引女粉丝什么的也不太令人惊讶(看看工程师这全身心放在机器人上的表情)。
决斗要出结果了
当然,如果听完量子位的超长前情概,就要想要去围观大战,那量子位只能说:省钱咯。
因为这次格斗并没有对外售票什么的,决斗也被放在了一个日本未公开的地方进行,可能是担心造成不可控的伤杀。
不过也不必失落,晚一些时间,会有全方位的视频放出,量子位也会及时做好搬运工作滴。
参与者访谈
最后,美国机器人Mark的开发工程师:Gui Cavalcanti,还在近日接受了外媒IEEE Spectrum的采访,内容如下:
Q:这次格斗更像摔跤比赛,还是就是真实的战斗?
A:战斗非常真实,我们花了一年时间给我们的Mark机器人升级,对机器人的手有了更好的操控,“拳法”更好,而且能够保障操控人的安全。我们之前还用最新一代Mark III向老机器人发射了一颗3磅重的油漆炮弹,时速高达120公里,于是直接“撕”开了老机器人。所以在这次格斗战斗中,会有很可怕很真实的伤杀发生。
Q:格斗可能会让操控者挂掉吗?
A:即使我们做了很多预防措施,但受伤的概率可能不会是0%,这个比赛不是一个根本上能保证安全的活动,不过我们的目的是打破对方的机器人,并不是希望伤害对方的驾驶人。
Q:Mark机器人是需要你们两个工程师去操控的?
A:是的,一位作为驾驶操控,另一位是炮手。驾驶人使用两个操控杆控制基座和腿部,这些操纵杆拥有几个不同的控制器对准和模式,炮手则可以控制躯干扭转和手臂,炮手不光能射击,还能切换8种不同的招式。当然,在必要的情况下,驾驶人可以控制整个机器人。
Q:驾驶机器人最难的是什么?
A:最难的部分是练习得足够好,让一切非常顺畅。机器人拥有26个自由度,需要两个人协作完成任务,所以这不是一个轻松的事儿。即便你有个汽车驾照之类的,也要在这里学习几年,才能获得许可证。不过我们也在从头构建一个全新的机器人,尝试用相对较少的练习就能实现操控。
Q:机器人的武器,你最喜欢什么?
A:Eagle Prime机器人用模块化武器系统,可以安装一个40马力的链锯,一个直径2英尺的钻机,还有两个多用途抓手和两个枪炮。我个人来说,电锯是我的最爱,因为它太强大了。
Q:你们的战斗策略是什么?
A:我们的战略是hold住全场,默认武器是抓斗“爪”,可以打、抓、扔。Kuratas机器人的优势是移动速度快,所以我们在战斗中需要遏制它的这个优势。
Q:这个项目搞到现在,关于你和你的机器人,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吗?
A:我想强调的是,机器人使用了很多部件,而且每一个部件都有自己的功能需要验证,所以验证测试每一个部件、确保子系统无误,才能让组装成全系统的时候更完美。我们之前在这方面摔过坑,当时供应商给我们发了错误的部件,导致工期延误了很多。所以如果问我建议,那我会告诉你:组装成小块后经常测试,不要等到完整机器人完成再去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