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的上述发言,可以视为对此前“无人车上路”事件的回应。在刚刚过去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乘坐百度无人驾驶汽车上北京五环的视频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传言北京交通管理部门称将对此事进行调查。
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无人车是应用化前景最为明确、最可能率先产生广泛影响的项目之一,针对百度“无人车上路”事件的传言,表面上看,安全性是主要的聚焦点和争议点。但隐藏在安全性争议背后的,则既有社会舆论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理性问题,更有制度、配套上的滞后问题。相比安全性这个问题,后者才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真问题。
单纯站在道德的高地上俯视无人车,而不是以科学的标准加以衡量,无人车的安全性问题很容易被夸大。事实上,如果严格以科学标准衡量(对比人类驾驶员和无人驾驶在一定行驶里程中的车祸数量),以百度、谷歌无人车技术(同为L4级别)为代表的当前最先进的无人车技术,在安全性上已经不亚于人类驾驶员。
虽然相比普通车辆的驾驶环境,当前无人车的测试环境限制较多,偶发的事故也说明,无人车技术离成熟商用还有距离。不过,以无人车技术的进化速度(包括安全性提高和技术成本的降低),未来一旦大规模商用(时间表已经明确),不仅会在安全性上颠覆人类驾驶员,更能大大缓解交通拥堵的问题。因此,对无人车的评判,应该着眼于未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之所以说无人车的安全性问题是个“假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一个暂时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更为关键的是,舆论对无人车安全性的争议,实际上部分源于对人工智能冲击社会(造成失业问题等)的担忧,换句话说,有借题发挥之嫌。
然而,技术变革的大潮是不可阻挡的,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冲击,将不只在无人车领域发生,而长期看,新的职业涌现会对传统职业形成替代,这也是历次工业革命的演化路径。
就无人车领域而言,在产业政策、配套法规方面,相比舆论争议中的“假问题”,政策制定者更应该关注并改变无人车发展配套缺位的现状。换句话说,相比无人驾驶的安全性问题、人工智能广泛应用造成的短期结构性失业问题,新事物和旧制度的兼容性问题,才是当前需要解决的真问题。事实上,如果配套法规明确,社会对百度无人车上路的争议会小得多,无论是直接或间接的意义上,都更利于新技术的发展。
就当下而言,相比交管部门调查百度无人车上路的传言,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更应该重视的是积极、健全的法规对无人车发展的促进意义。当年蒸汽机动力汽车问世时,英国出于汽车“安全性”的考虑,于1865年通过了一部条例苛刻的《机动车法案》,在1896年该法案被废止前,英国的汽车技术整体上处于停滞状态。英国汽车发展史上这一广为人知的败笔,在无人车时代需要政策制定者极力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