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就连机器人都要看脸?科幻电影能不能走点心

人形机器人有先天的优势,能够潜在地利用这些相同的适应性,避免为了机器人而去改变人类固有环境的麻烦。

我们可以对机器有感情,但是不希望机器对我们也有感情。

或许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无法理解机器人的情感,更关键的是,我们直觉上认为机器人能够感受我们的情感,这种“信息不对称”确实让人脊背发凉。

《异形》里,David和Walter傻傻分不清;

《西部世界》里,只能依靠服装来判断谁是机器人、谁是人类;

《真实的人类》里,机器人除了眼睛是绿色的以外和人类别无二致。

甚至在《变形金刚》里,汽车也要变成人的形状,打架的时候才看得爽……

好奇怪,我们为什么这么执着于把机器人弄成人的样子?

为了更好地适应人类

作为地球的主宰——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情况都是“我们说了算”。因此,改造世界、发明物体时,一定以我们自己的身体大小、形状和能力为考虑依据,让周围的事物更“适应”我们。比如我们的房子、工作场所、设备工具、运输手段、乐器等。

人形机器人有先天的优势,能够潜在地利用这些相同的适应性,避免为了机器人而去改变人类固有环境的麻烦。比如,人形机器人可以上下楼梯、开门锁、坐我们的椅子,以及使用人们常用的工具等。

尤其是使用工具的能力,可以说是区别高级智能和低级智能最直接的方式了。(不知道为什么,人类总是喜欢教导有别于我们的物种去使用我们自己创造的工具,比如给狗穿上衣服等)。如果人形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不费吹灰之力地学会使用工具,运用工具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像一般应用在特定领域的机器人一样,只能解决特定的一件事,那么它在综合性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上看,无疑是最高的。

除了适应性以外,人形机器人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提升自我。相比于其他类型机器人,面部表情和语音合成技术形成的声音表达会让我们对机器人产生亲切感。

虽说人体并不是完美的,我们在运动机能上有许多不足(游泳、跑步等),我们只有两只手,因此很难做到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比如一边炒菜一边洗衣服一边写作业),但是我们就是喜欢人形机器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跟我们长得一样,这样交流的时候会更舒服,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家里的未来机器人保姆是个千手观音或者八脚怪(半夜起来上厕所都有可能被吓到)。

恐怖谷效应:太相似还不行

也有科学家提出,其实人形机器人会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人的不适。所以,《机器人总动员》里把瓦利和伊娃的造型画得跟人类相差甚远,我们反而觉得它们“萌”。

这就是1970年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的“恐怖谷理论”。他说,随着机器人和人类的外表、动作相似度的提升,人类也会慢慢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但是到了特定的程度,我们会极为反感,直到机器人和人类的相似度继续上升,相当于普通人之间的相似度的时候,我们才会对机器人的情感反应回到正面。(下图从左往右分别是工业机械臂、机械人形机器人、卡通人、高仿真人形机器人、人)

就连机器人都要看脸?科幻电影能不能走点心

这是什么原理呢?

主要也是因为“移情感”。

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移情作用通常被分为三类:认知移情、运动移情、情感移情。认知移情是指理解他人观点,了解他人基于何种逻辑做出选择的能力;运动移情是指人模仿他人表情、手势等动作的能力;情感移情是本质上的移情,即与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

我们可以对机器有感情,但是不希望机器对我们也有感情。而我们发现机器拥有感情时,是会感到相当紧张的。

为了缓解这种紧张感,阿西莫夫提出过著名的三定律:

第零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人类的整体利益不受伤害。

第一定律:在不违反第零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看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在不违反第零定律和第一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绝对服从人类给予的任何命令。

第三定律:在不违反第零定律、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尽力保护自己的生存。

其实,这三条定律就是在告诉人类:“Easy,不要紧张,他们不会伤害我们。”

此外,或许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无法理解机器人的情感,更关键的是,我们直觉上认为机器人能够感受我们的情感,这种“信息不对称”确实让人脊背发凉。其实,当今“好看”的科幻电影,大多都是在阿西莫夫三定律和“恐怖谷”心理上做文章,去寻找矛盾和冲突罢了。

真的有必要做成人形吗?

我认为,完全没必要。而且我觉得,未来高级的、具备认知能力的机器人也不会以人形机器人的形式出现。

首先,从技术上来说,人形机器人的开发和制造都很困难,要想让机器人担任人类的工作,必须要有触觉、视觉等高级传感器、动力源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这势必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那么我们为何不把资源用在提高认知能力上呢?

第二,人形未必是最佳形态。就像飞机的发明是受到鸟的启发但并没有保持鸟的形态一样,如今我们对机器人形状的理解大多还是来自于科幻电影,受到了刻板印象的局限。其实,在iPhone4出来之前,我们也没想过智能手机可以长成这个样子,说不定,未来的“机器人届iPhone4”会比人形更满足我们的感观需求呢?

第三,还需要考虑除了机器人以外的其他设备及装置的进步。前面说了,很多人看好人形机器人,是因为“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与人共存的机器人,有时要使用根据人类的特点制作的工具或装置,因此人形机器人更为合适”。但是机器和人的关系应该是协同进化,是弥补人的不足,而不是造另外一个人;生物技术也会尝试改进人,而不是制造独立和人类似的机器。

举个例子,用人形机器人代替人类用搓衣板洗衣服,或者用扫帚打扫卫生相比,洗衣机和吸尘器的效率肯定更高。再拿汽车驾驶来说,与人形机器人坐在驾驶座上开车相比,开发自动驾驶的汽车肯定是更为合理的做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