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扶持“组合拳”来袭 全国刮起机器人热风
为实现《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的各项任务和目标,解决近年来各地方发展机器人产业出现的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高端产业低端化、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等问题,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协调健康发展,政府今年多次加码机器人领域的政策扶持力度,试点示范、专项行动、财税支持等政策都在稳步推进。
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我国机器人产业景气度有望不断提升。业内人士表示,加快推进中国制造,还需要诸多综合改革措施配套,包括财政资金的支持和引导,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最佳组合。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工信部近期发布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到2025年,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我国到2015年已经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在品牌塑造、创新能力等方面仍与其他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大而不强”仍是我国制造业亟须突破的瓶颈。业内人士表示,《规划》是中国在制造业升级方面的具体设计和步骤,预示着制造业将在“十三五”期间进入政策黄金期,企业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优势。
《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
加强工业机器人产品质量管理,规范行业市场秩序,维护用户合法权益,保护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和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按照鼓励技术进步、规范竞争行为、促进安全生产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工信部近日发布《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从综合条件、企业规模、质量要求、研发创新能力、人才实力、销售和售后服务、社会责任、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和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企业进行了规定。据悉,该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和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企业,并将于2017年2月1日起实施。
《关于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除了发布《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外,日前工信部还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指出各地方、各企业要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式和规模,避免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注重引导各项资源向机器人优势企业集聚,集中有限资源攻短板。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保护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各地进行机器人产业建设时,应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关键短板突破、应用市场、试点示范、认证采信制度、规范条件等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当前,我国已成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机器人市场,形成了全国性的“机器人热”。不过,专家表示,机器人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太快致使还没有经历成长期的企业过早面临白热化的竞争。专家提醒说,机器人是个科技含量高、技术复杂的行业,需要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多种因素进行沉淀,既要看到行业发展的前景,也要警惕“急功近利”带来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