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2岁的冯学义已经是车身部车间的老焊工,回忆起几年前没有机器人的车间,繁忙劳累恐怕是常态了。十几岁技工学校毕业时,进入汽车生产厂让他兴奋不已,经过厂级、车间级、班组培训后,冯学义跟着老师傅上岗实习了。“只有熟练掌握技能才能正式顶岗。”他原以为在车间用的是街头常见的小焊枪,当端起大型的悬挂式焊枪时,“高大上”的感觉让他整晚睡不着。
不过,新鲜感不久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车间中部闷热和电火花飞溅带来的紧张感。“只要上工就要戴好防护口罩和穿上防护服,还要佩戴护目镜,夏天一上工就汗淋淋的。”冯学义告诉记者,每个汽车配件因为使用螺母不同,常常焊错。
“焊接一个螺母只需十几秒,可是一旦焊错就需要把焊错的点打磨掉重新再焊,修复一个螺母点需要10分钟,有时候状态不好,一天差错连连。”冯学义指着正在操作的机器人说,跟它们不一样,机器人设定程序后精准作业,一年了还没出现返工修复的情况。
在总拼工位,焊接点最多,冯学义来到车间的前十年,全是人工操作。用电动行车把左右侧围、底板、顶盖四大件运到工位,安全隐患就有不少。“行车用吊钩运送中,如果吊钩脱落,后果不堪设想。光是一个吊钩就有200多斤重,加上底板超过1000斤。”冯学义告诉记者,四大件运送到位后,工人需要把大件慢慢放上去,然后用夹具固定好,再穿过线体在紧促的空间里焊接,空间狭小,而且底板、侧围锋利的翻边还容易伤到人,时常有同事刮伤手指或擦伤腿部。
一个车间40台机器人去年正式投入使用后,效果明显。“如今,整个车间的事故率下降了70%以上,一个月几乎没有事故发生,这得益于关键岗位机器人的使用。”福田汽车超级卡车工厂车身部部长管恩顺说。
在福田汽车东南角,还有一处三四十年的混凝土厂房,部分老款轻卡还在这里生产,全部由人工焊接完成。水泥立柱上,张贴着注意防尘告知卡和警示标识。冯学义告诉记者,这里电焊弧光、焊渣比较多,所以每个人不得不防护好,口罩、护目镜这是上工的基本配置,“估计这里很快也会改造了吧,到时候又有一大拨机器人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