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上看,政策强化为机器人进军教育领域以及学校普及做了铺垫。早在2015年,教育部就制定相关政策,强化了科技类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在整个青少年教育体系中的比重,其中3D打印技术、机器人教育在该指导政策中名列第一和第四名;去年9月份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提到学校要探索STEM教育、创客教育。教育机器人、机器人课程进入公立校也不是那么遥远。采购网在《教学新模式 机器人大举“入侵”教育领域》一文中曾提到,“在上海,很多初级、高级中学、高等院校都设置了机器人实验室和选修课,这些学校会参照孩子的综合能力作为录取标准。……目前北京市开设“机器人”相关课程的学校达到200余所。
去年九月份,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在发布的《2016全球教育机器人发展白皮书》中预测,未来5年内全球教育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111亿美元,教育服务机器人的服务与内容营收更可能占据市场整体的77%以上。这些无一不预示着教育机器人前景可期。
教育机器人前景可期 教育属性仍需深耕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行的教育机器人大多以制作机器人为目的,对于孩子们的创造力以及课题解决能力难以培养。有家长表示,“我没有很强的给孩子买机器人的愿望,主要是我不知道它的用处是什么,看着好像也就是个玩具。”这需要教师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教育内容与课程的研发也需加强。此前已有不少教育机器人开始做教育内容与课程的研发,以此进一步匹配教育机构的场景,提高教育机器人的教育属性。但是,此次课标已经在课程目标、内容框架、实操建议以及评价体系方面分各个维度做出了完备详细地阐述,这意味着教育企业一套课程通吃每个公立校的规模化复制的市场运作现状将被打破,因为学校完全可以基于这套课程标准开标准化的科学课了,这对课程内容服务市场简直是闭门羹式打击。
但是,企业还是有机会的。上海交大附中STEM实验中心资深教师彭禹分析到,“当然,企业还是有机会的,但能把握住机会的企业肯定相对过去会减少,此后的市场机会将是为学校提供更高端、定制化的课程服务,服务于学校建设校本课的需求,或者各类定制化需求。但这些需求更不可能规模化,各家有各家的需求,这就考验企业的服务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