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短板再出发 我国工业机器人踏上新征程
在我国,工业机器人已经在汽车制造、电子、橡胶塑料、军工、航空制造、食品工业、医药设备与金属制品等领域得到应用,尤其是在汽车工业应用中比例高达38%。有预测认为,未来三年,机器人在电子、金属、橡胶塑料、食品以及医药行业的出货量将超过汽车行业,一般制造业领域将成为工业机器人的新战场。在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不断扩容的同时,产业发展的短板也日渐暴露,如何解决这些短板是整个行业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核心零部件研发很关键
工业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配件控制器、伺服系统、减速器占据了其成本的半壁江山。综合来看,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发展还有待加强完善,最重要的是核心零部件市场还有待突破,因为这些基础资源将直接影响我国机器人产业升级之路。
我国控制器硬件部分已经基本掌握,不过软件方面还是与国外品牌有一定差距。作为机器人的大脑,控制器有望在2020年市场规模达12亿元。近几年随着工业机器人、电子制造设备等产业的迅速扩张,伺服系统在新兴产业的应用规模出现增长迅速。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用伺服系统市场规模将达47亿元左右,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5%。减速器是连接动力源和执行机构之间的中间装置,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减速器市场规模将超过40亿元。尽管中国工业机器人减速器需求强劲,但是国内减速器的生产能力却远远落后于日本、美国和欧洲。
人机融合是发展必由之路
如何把人和机器结合起来,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来说人机融合是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的主要趋势。为了使机器人更好的与人匹配,我们需要研究人具备什么能力?人首先有绝对的柔性,其次便是视觉与触觉。而目前传统的机器人在速度、精度,简单重复作业的可靠性上是远超人类的,但是柔性、触觉与视觉部分与人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当前,想让机器人完全取代人类是做不到的,但是通过人机共融,可使机器人的简便性大大提高,对机器人的整个应用产生质的变化。而关于人机共融安全性的问题,按照国际安全标准对安全性已经提出相应的要求,但是如何实现方法很多,各种各样的做法。只有真正做到无围栏,多种技术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终的安全。
人才储备不足成一大缺口
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代表之一,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呈现出强劲态势。但是,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短板也不少,除了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缺失,人才储备不足问题也开始凸显。
工信部教育考试中心副主任周明指出:“我们国家人口红利在逐渐减少,这样的话,机器换人就成了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说在劳动力短缺的时候,我们在生产制造业肯定要有大量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因此,培养工业机器人的技能操作人员,就成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孙立宁说:“按照目前中国机器人安装量的增长速度,人才需求早处于干渴状态了。”我国机器人操作人员的缺口到底有多大呢?周明透露,“缺口超过500万人,如果不加快培养,就会给全国的智能化拖后腿”。
工业机器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买来就能用的,需要进行编程,把机器人本体与控制软件、应用软件、周边设备等结合起来,组成一条完整的生产线,才能进行生产。不仅操作岗位,维修、管理等岗位,也人才告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