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人工智能早已登陆手机平台,其之前的应用形式主要表现为智能的语音助手。例如苹果的Siri、谷歌的GoogleAssistant、微软的Cortana、摩托罗拉的灵犀等。它们通过语义分析等技术“倾听”用户的语音指令,可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直接“对话”,实现搜索答案、管理文件、操控手机和智能家居设备等功能。智能语音助手主要通过软件实现,智能程度和可用性尚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因此虽然已经很“常见”,但用户大多不“常用”。
那么,为什么今年苹果、谷歌、华为等行业巨头纷纷高调地将人工智能作为手机新的卖点呢?因为支持人工智能的芯片诞生并走向商用,“软硬结合”使得手机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用户带来更多惊喜。
苹果日前宣布,其最新推出的旗舰智能手机iPhoneX内置人工智能芯片。苹果表示,iPhoneX搭载的A11处理器运行速度比上代产品快了25%,采用6核处理器、64位架构,内置专用的人工智能芯片,主要用于支撑iPhoneX的革命性功能——快速准确地完成人脸识别,并提升相机的拍照性能,而且能够为用户提供基于手机的增强现实(AR)体验。谷歌推出的最新旗舰智能手机Pixel2同样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整合软硬件使其电池续航时间较上一代产品提升了10%,其拍照性能继续得到加强(上一代Pixel手机被业界称为全球拍照最好的手机之一),同样支持AR应用。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手机企业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已走到世界前列。华为近日推出的旗舰智能手机Mate10搭载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该芯片内置NPU(神经网络处理器),能够实现自主深度学习,每分钟可识别超过2000张照片,对拍照性能进行全面优化,能够在夜景拍摄等场景获得更好的效果。基于深度学习算法,Mate10能够更好地区分环境噪音和通话语音,还能有效提升上网体验,提升系统响应速度等。另一家中国手机企业努比亚也在其今年推出的旗舰智能手机Z11中内置了NeoSmart人工智能引擎,瞄准手机系统越用越慢、应用在后台偷偷启动占用资源等用户痛点,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自动学习优化系统,实现系统资源的按需分配,从而提升系统流畅度、优化电池使用时间。
显然,手机已经迈入人工智能时代,并且从最初的软件实现逐渐过渡到“软硬结合”的形式,人工智能专用芯片的普及将带来一场新的变革。谷歌大中华区总裁石博盟指出,苹果、谷歌这样的公司,已经成功地从移动互联周期转入人工智能周期。
目前,手机基于人工智能主要实现以下几方面的功能:一是提升拍照性能,帮助用户利用手机简单、快速地拍出好照片;二是优化系统,实现资源的灵活调配,延长手机使用时间;三是为增强现实、人脸识别等创新功能服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系列革命性的功能即将诞生。
根据我国日前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要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将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预计将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人工智能的“风口”就在前方,手机在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入口之后,是否也将成为人工智能的主要入口呢?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