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国家将广州-东莞-深圳、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北京-天津三大沿海都市群规划为以机器人、3D打印、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材料、生命科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核心的创新经济带,集中打造研发中心、人才教育中心、孵化中心、国际合作中心和风险资本、电子商务、总部基地,集中新兴行业优势资源,尽快形成规模效应。
原则上三大创新经济带将不再是生产制造基地,要将生产制造基地逐步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形成明确的分工协作。新的机器人产业规划一定要对传统机器人和新一代机器人产业发展做出明确规划和布局,在推动传统机器人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要及早布局第二代机器人产业。
当前,我们要抓住人才和资本两大要素,在人才国际化培养和资本集聚方面下工夫。任何新兴科技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本的力量,政府要把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培育起来,为科技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发展机器人产业要转变观念,要将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结合起来考虑,将机器人视为智能制造的一部分。我们要下力气做好全自动和全智能的技术改造,培育和发展更为先进的智能机器,设法让机器与计算机结合,与互联网结合,尽快实现部分或全部的机器智能。否则,我们可能将会输掉又一个10年、20年黄金期,甚至整个机器人2.0时代都将与我们无缘。在机器人产业发展整体战略中,相关部门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准入条件和认证标准,将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与这些硬性条件结合起来。哪些适合做工业机器人本体,哪些适合做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器,哪些计算机能力强的适合做下一代机器人,哪些适合做平台,这些都完全可以在市场化的规则下,适当给予引导和规范。
本来中国的机器人企业规模就非常小,缺乏竞争实力,很多企业什么都要做,既做机器人本体,又做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器,结果每一个产品都做得不好。但是,有些企业尽管做得不怎么样,政府的补贴却没有少拿。机器人产业是人才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学科交叉产业,每一项产品的科技含量都非常高,都需要顶尖的人才队伍,也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在国际上,不管是哪个行业、哪家企业,都主张“专而精”,绝对不是“大而全”或“小而全”。一个年产值才区区几亿元的企业,要同时做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器,还要做机器人本体,这样的企业出路何在?又能够走多远呢?又有多少资金投入搞研发?可是,我们现在基本上就处于这样一个被动局面!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在机器人发展整体布局上,我们的机器人本体、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群体、机器人配套服务群体、下一代机器人研发群体都要有明确分工。
严格意义上说,每家企业不得同时涉足三个及以上领域,要主动限制某些为了申请国家的产业资金和扶持政策,涉足面太宽,反而不利于专注在核心产品的研发的企业。一家机器人企业应该是研发、生产、服务相结合,而不是纯粹的生产车间,研发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就好比我们的大学,第一要务不是培养多少学生,而是有多少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出来。一家企业如果仅仅只是一个生产性的工厂,那基本上是小企业的玩法,不可能持久。任何产品的更新换代都是很快的,没有研发能力就没有市场竞争的基础。
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已经连续几年保持世界第一,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抱怨我们的研发能力薄弱,另一方面我们的专利申请量又是全球第一,究竟该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有这么多专利申请是好事,说明我们创新的步伐在加快,创新的氛围正在形成。但是也有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我们的专利中实用新型专利多,发明专利少;国内专利多,国际专利少,也就是说我们的专利质量其实并不高。
在教育培养方面,我们的大学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培养的学生又怎么可能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呢?国外一流大学都是研究型的大学,每年有很多原创性的成果出来。那么我们的大学究竟是以科学研究为主,还是以应试教学为主?就这个问题曾经争论过很久,好像并没有形成共识。从创新立国的角度来看,大学应该是以研发为主,因为大学配置了很多研发资源,人才集聚、实验设备齐全。在研发的过程中培养人才被认为是最有效果的。就好比农村培养的学徒,全靠示范和实践,带出来的徒弟动手能力特别强。现在的年轻人有这么好的机会可以走进大学接受系统性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无疑是最佳选项。
虽然整体上我国机器人起步较晚,实力薄弱,但是相比较而言,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科研机构具有一定竞争力,一直支撑着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顺利推进。我们一方面要充分依托主要的科研机构做研发,围绕应用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创新,将创新切实建立在应用的基础之上,支持龙头机构充分发挥龙头的引领带动作用,而龙头本身也要不断发展壮大,夯实自身实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鼓励和扶持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多做专业化产品研发。研发不是某一个机构的事情,需要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对于个别企业,最大的嗜好就是打价格战,国内也打,国外也打,只要能够赚到一分钱,什么手段都敢用出来。其实,这是商业道德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市场化过程中需要调整和注意的。对这样的行为我们应该严格禁止。
为什么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很多地方投资却并不受欢迎,华人在国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位却并不高?关键就在于那些极少数企业、极少数个体素质太差,不讲规则,破坏规则,影响了中国企业和华人的整体形象。价格战首先是建立在质量和服务的基础上,靠的是过硬的质量和周到的服务来降低单位成本。但是,我们有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差错率太高了,导致在“机器换人”过程中,一些企业本来想采购国内的机器人,一方面价格便宜,另一方面内心也想支持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但是国外的机器人虽然贵几万元,却几年不出问题,而我们的不到一年就要维修。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正迎来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需机遇,但是,需要有顶层设计,有好的政策引领,有分工协作,不要一盘散沙,各自为政,自说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