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 图片来源:成都市成华区提供
自2021年末成都首次提出“建圈强链”至今已有近半年的时间,随着链长制、链主企业、产业图谱等关键词相继出现,成都的建圈强链也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聚焦细分产业。
建圈强链旨在壮大成都实体经济产业,提升产业能级。可以明确的是,只有持续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带动产业变革与升级。尤其在成都目前聚焦细分的20条重点产业链的指引下,要做到既“聚焦细分”又不落窠臼,既能做优做强产业,又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成都涌现了哪些新做法、新思路?
全域联动 串联产业资源
“工业机器人在成都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我们要把上中下游产业充分联动起来,才能真正做好建圈、强链、延链、补链。”成都龙潭工业机器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5月底,成都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正式对外发布了《成都市机器人产业链协作配套清单》(以下简称《清单》)。
工业机器人产业作为高端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据了解,《清单》是一个涵盖了成都本土产业链上中下游环节企业121家,旨在推动产业资源整合,强化产业协作配套,促进产业能级提升的资源库。
按照成都龙潭机器人产业功能区最初的想法,凭借如此精准的产业定位,他们可以把工业机器人所有相关产业链都引入园区,“当时,我们园区具备了中游的机器人本体制造厂商,也有下游的系统集成厂商,就缺上游高端零部件厂商了。所以我们当时很有信心地走出去对接上游龙头企业,但都得到了拒绝的回应。”功能区招商团队的工作人员回忆到。
于是,摆在功能区招商团队面前的,是要深入去思考到底如何才能做好工业机器人“建圈强链”这项工作。毕竟,成都乃至整个西南市场相比沿海发达地区,在诸如食品、医药、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存有大量的工业机器人应用需求,市场潜力巨大。
卡诺普智能化工业机器人基地 图片来源:成都市成华区提供
卡诺普是成都一家本地成长起来的中游本体制造厂商,他们的一席话,让功能区招商团队有了新的思路。卡诺普相关负责人说,“成都周边其实也有做核心零部件、机器视觉、抓手、系统集成等各种领域的企业。”
功能区招商团队通过大量走访企业,摸清了成都其实已经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通过《清单》把成都既有的这些上中下游产业全部串起来,做到本地企业间信息互通,市场往来充分联动,本地上中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给更多的‘链主’企业提供广泛的链条支撑,是我们认为做好成都工业机器人‘建圈强链’工作至关重要的一步。”成都龙潭工业机器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
据了解,本次发布的《成都市机器人产业链协作配套清单》根据成都市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关键配套,整合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软件算法等上游企业29家,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本体制造中游企业42家,系统集成、技术应用等下游企业50家。
“这份《清单》将让我们重新认识产业链的本地配套,未来也将提升我们企业之间的技术联动和产业协作能力。”卡诺普相关负责人表示。
聚焦细分 政策红利紧跟而上
推动细分产业的精准发展,具有吸引力、强支撑的政策必不可少。生物医药作为成都市打造的千亿产业之一,正需要产业生态、产业链以及政策的培育。
日前,成都高新区发布了《关于医药健康产业建圈强链发展政策》,共10条,包括做强产业链、培育创新链、稳定供应链、配置要素链、提升价值链5个方面,主要通过支持重大项目落地、支持专业技术平台发挥效能、支持成都口岸提能等关键环节达到建圈强链。
“专项政策结合国内外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趋势,重点以破解产业发展痛点难点为导向,旨在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优化服务,加快推动成都高新区医药健康产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产业体系。”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图片来源:成都高新区提供
据了解,该政策对标了上海、苏州等地区经验做法,在产业链方面,针对新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或功能性产业平台,根据项目能级分梯度给予最高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补贴。对年销售亿元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等重磅品种分梯度给予最高5000万元奖励。鼓励区内企业充分利用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对持有人及受托生产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同时,在创新链方面,加大创新药械品种研发支持力度,按照研发进度分阶段给予单品种最高5000万元支持。这也意味着企业创新品种从研发到销售,将获得最高1亿元支持。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研发投入大、初创企业资金保障不足等难点,政策提出将补贴前置,由以往产品进入临床阶段才可获得支持,变为进入毒理药理实验即可获得支持。
“链上企业” 聚集上下游产业
链上一个对上下游产业链都有着较强吸引力的企业,就是牵住了建圈强链的牛鼻子。
今年初,空客中国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落户成都双流,这是一个能够提供飞机从停放、存储到维修、升级、改装、拆解和回收的一站式服务的项目,落地之后,对于双流本地既有的飞机维修、零配件生产、航空物流等相关产业而言,空客项目的落户,不仅能够发挥“鲶鱼效应”带动本地产业能级的提升,也能补齐双流客改货、飞机拆解、飞机改装等产业链薄弱环节。
聚焦航空产业,双流也相继引入了民航机载航电适航审定中心、航油航化审定中心、民航校飞中心、民航西南医学中心等航空领域功能性平台项目,双流在航空产业的产业群聚效应进一步。
聚焦细分,才能更好地建设产业生态圈。
作为国内智能工业机器人“四小龙”之一,埃斯顿在2021年决定在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内落户投资,在其成都公司相关负责人看来,西南地区有着丰富的锂电资源,包括光伏、汽车等产业不断加大在西南地区的投入,而这些产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非常庞大,这与埃斯顿的企业定位十分契合。
事实上,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西南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相对薄弱,对拥有机器人全产业链的埃斯顿来说,其入驻后,对做核心电控部分的厂商、精密传动减速器厂商、新材料开发厂商、工业机器人集成商、工业机器人配套商等诸多上下游产业链都能够起到吸附聚集和产业能级升级的带动作用。
中试产业基地 图片来源:成都市青白江区提供
整合布局 打造创新要素聚合地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打造一个对新兴产业、创新产业有极强吸引力的聚集地,越发重要。
成都市青白江区提出要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小试中试、产业孵化、生产制造”五位一体的“一带一路”中试产业基地,通过深化与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以科技成果转化聚集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从而以中试产业基地建设推动老工业基地的“二次振兴”。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科技创新产品和技术需求量虽大,科技总体发展水平却相对滞后。
青白江有着天然的通道优势。截至2022年4月,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超1.7万列,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9500列,开行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通达全球的国际通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向型产业向青白江集聚发展。青白江区所建设“一带一路”中试产业基地,不仅搭建起了与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共享的交流平台,也能在充分聚集创新要素的同时,赋能上下游中试产业发展,鼓励更多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参与到中试产业的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