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本、文明之源。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宣传活动同时开启。做好水资源保护,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也关系国家高质量发展。当前,我省正举全省之力打一场“六水共治”攻坚战,一体推进治水,保护好海南的“肾脏”,传递出我省践行“国之大者”,守护海南发展最大本钱的坚定决心。海南日报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各市县一线,记录干部群众推进“六水共治”工作的生动实践。
最近,海口市排水设施事务中心(以下简称海口排水中心)入手了一个新“宝贝”。因为年纪轻、爱学习,设施与信息科“90”后工作人员陈春锦成为第一批上手的人。3月22日,海口滨海立交桥下,大同排洪沟旁,陈春锦和同事正在小心翼翼地为这个“宝贝”装电池、拧螺丝。
这个黄色的异形大物就是Gator-s1管网检测全地形机器人(以下简称机器人),由爬行器、线缆车、控制终端三部分组成,可以在管径600毫米以上的管道、箱涵内成像检测。
大同排洪沟主要用于排大同沟沿线片区的雨水。按照工作安排,海口排水中心要把机器人放进排洪沟里,检测排水管道是否有损坏、淤泥等异常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海南日报记者在几天前就曾见识过机器人入水后的“威风”:18日下午,陈春锦站在海甸五西路明沟岸边,手持配套的平板电脑。随着他的操控,机器人漂浮在水面上,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还时不时转个圈,接着又灵活地钻进了黑漆漆的涵洞。“头顶”上的400万像素云台摄像头可以水平360度旋转、上下90度俯仰,让它得以充分观察涵洞里的每一个角落。
在机器人移动的同时,平板电脑上清晰地显示出管道内部的视频图像、全景图、横断面轮廓等多项数据,并形成管道的全景三维模型。
这样的场面,让陈春锦和同事们感到十分兴奋。因为他们曾经历过以前人力检测的苦——
首先,人力检测的局限太多:碰上有水或淤泥的管道,需要先把管道两头封堵上,抽干水,人才能进入。“地下情况复杂,下去之前,还要先检测井内有毒有害气体是否在安全范围内,没问题的话,穿上防水裤、戴上防毒面具才能进去。”陈春锦说。
其次,出于安全考虑,即便人能够进入管道,也无法深入太多。因此,管道出现问题时,常常因为无法确定具体的损坏点和损坏程度,导致只能开挖路面,重新埋管修复。这个过程通常要花半个月至1个月时间。
而这些困难,对机器人而言,都不值一提:只要管道的管径超过600毫米,它就能轻松进去。1000米长的线缆,让它能够进入管道深处,高清可旋转的摄像头能够精确看到损坏部位和程度。“损坏程度轻的话,就可以进行非开挖管道内衬修复,不影响道路交通,工期也能够大大缩短。”陈春锦说。
购入机器人以来,海口排水中心正在大力开展相关检测工作。该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心将充分利用机器人检测全市雨水排口和排水管网,及时处理管网病害,整治污水错接、混接,尽量减少道路积水及对水体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