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是系统提升
近年来,我省通过加强政策规划引领,智能制造发展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省经信委副主任王信透露,2015年以来,我省已承担14个国家智能制造专项,项目数和资金数在各省市区中居首位;另外,国家自2015年开展的为期3年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中,我省数量也最多。
为进一步提升企业“智造”的能力,省经信委从全省企业中遴选出60家佼佼者前往德国学习培训。在学习中,许多企业家最突出的感受是震惊。
一位企业家提到在德国宝马丁格尔芬工厂的见闻:偌大的焊接车间内只有2000个机器人在忙碌着——5个机器人同时操作一辆车,差不多一秒钟就能完成一个焊点。他说,国内大多觉得在关键环节使用机器手就算是智能制造了。
总装线就更叫人觉得不可思议:一条生产线可同时生产5、6、7系三个系列的车型。据德方负责人介绍,1分59秒就可下线一辆车。
“智能制造还能解决物流、服务、品牌等的升级问题。”省经信委企业处处长谭少杰提到,借由智能制造,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实现了从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向提供发动机租赁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制造服务型企业的转变。然而,这种变化不如生产线上的变化那么显而易见,能关注和通盘考虑到的企业不多。
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吉红指出,人口红利逐渐丧失让国内企业在谈到智能制造时,会首先想到自动化,尤其容易将智能制造简单理解为引进几台机器人、买买软件。
没有机器人也能“智造”
如果把智能制造等同于机器换人,企业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省经信委产业装备处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发展智能制造的心情迫切,但也有不少企业觉得机器换人投入大,加上需要配套操作团队,成本收益比很难说。还有企业将智能制造看得高深莫测,认为远超出能力范围。
陈吉红表示,“机器换人”更适合于大批量、规模化的产品生产,为了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就得提升自动生产线的柔性化。然而,这种柔性有限度,一味追求提升自动生产线的柔性和机器人的规模化,将大幅提升设备成本,甚至提出一些无法实现的技术方案。
“一些危险系数高或安全要求高的行业采用机器换人比较划算,其他情况下,企业要避免抱有过高期待。”陈吉红强调,即便没有机器人也能搞智能制造,很多企业需要从数字化、网络化这些基础入手,尤其是做好大数据的搜集、应用。
“智能制造也没有统一路径。”省经信委装备产业处副处长马勇指出,按生产过程是否可中断,汽车、家电加工与化工、建材行业分别对应离散型智能制造方案和流程性智能制造方案:前者更注重智能装备应用,后者则更强调数据采集。
目前,能为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技术支撑平台和工程总承包商不多,企业对如何实施智能制造认识不清的情况比较明显。马勇表示,好的智能制造需要一个企业同时扮演硬件提供方、软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和用户四种角色。我省已开始引导科研院所和更多有实力的大企业向这种服务商转型。
重点扶持“国货”
山东威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第二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经过多年持续攻关,自主研发出国内首套低成本精密机械零部件智能制造系统。不久前,威达副总经理王德兴告诉记者,他们那套系统今年的订单还不错。
威达属于幸运儿。清华大学机器人及自动化首席研究员陈恳介绍,以工业机器人为例,国外市场比较成熟,尤其近几年库卡、发那科等“四大家族”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不少国内企业觉得直接购买进口设备或技术就行,对国产设备持怀疑态度。
除了外来设备容易遭遇“水土不服”,陈恳指出,更重要的在于智能制造设备往往带有互联互通特点,大量使用国外技术设备将很容易“受制于人”,这已成为我国推进智能制造时亟需解决的问题。
据王信介绍,省财政正在研究针对智能制造企业的支持政策,相较而言会更倾向于支持威达这类企业。省经信委装备产业处处长王桂强则提到,我省将尽快发布智能制造规划,进一步落实技术改造贴息、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等政策。以后者为例,具体内容是省财政出资为生产企业买保险,由此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
另据了解,我省还将深入实施智能制造“351”行动,每年遴选30家行业龙头企业、500家骨干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工厂、车间改造,选择1000家中小企业负责人进行智能制造专业知识培训,加快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企业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