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安川再出手 联合长盈精密探工业机器人“天机”

继与美的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进军机器人领域后,4月24日,安川再与长盈精密在广东东莞正式签约,成立机器人合资公司,开发最新一代小型六轴工业机器人。

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快速崛起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正在加速布局中国。

继与美的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进军机器人领域后,4月24日,安川再与长盈精密在广东东莞正式签约,成立机器人合资公司,开发最新一代小型六轴工业机器人。

根据此前长盈精密发布的公告, 4月7日,长盈精密已经召开董事会全票通过了与安川共同对外投资设立合资公司的议案。

其在发布会上预计,合资公司于2017年和2018年将分别生产机器人500台和2000台,在2021年达到年产10000台的规模,加上系统集成和标准工作站,实现年销售收入32亿元。

“师夷长技”

长盈精密在公告中称,合资公司名称暂定为广东天机机器人有限公司,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其中长盈精密出资325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65%。安川电机出资125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25%;安川通商出资500万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的10%。

在合资公司存续期间,安川应持续提供合资公司所需的技术、专利、工艺、体系建设上的支持,包括但不仅限于机器人底层技术、生产工艺、测试评价体系、品质管理体系、供应链体系、人员培训体系等。

而长盈精密则需要给合资公司及安川提供销售市场,设计公司、关联公司和供应商中需要采购工业机器人的客户等。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长盈精密第一次涉足机器人领域。2015年长盈精密通过收购东莞市松庆智能70%的股权成立天机自动化平台,在机器人、控制系统、自动化集成等方面进行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长盈精密与四大家族中的另一成员发那科此前有过密切合作。

依靠发那科的协助,长盈精密在2015年成立了工业自动化小组,专注CNC加工、注塑机,模具加工等工序的自动化改造。

长盈精密董事长陈奇星曾在2016年一次说明会中表示,长盈精密当时接近4000台自动化生产系统,基本以发那科的设备为主。

而且这种合作不仅局限在业务层面。发那科机器人事业本部机器人研究所技师长(总工程师)沈岗还在2015年进入了长盈精密的董事会,任职至今。

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此次成立的合资公司,长盈精密本打算继续与发那科合作,但因为控股权问题等因素最后才选择了安川。

记者就此事联系长盈精密,其证券部相关人士表示,此次合作之所以选择安川而不是发那科,一方面是因为安川的合作态度相对开放,若与其合作,长盈精密可控股新合资公司;另一方面,安川的伺服电机和运动控制部件全球领先也成为其优势因素之一。

但上述人士强调,长盈精密与发那科的其他合作将正常进行。

关键零件壁垒

四大家族近两年在中国快速扩张,除了安川和发那科有所动作,abb仅在2016年就与华为、长虹、拓斯达等国内3C家电行业应用端和集成商龙头达成机器人方面合作。

虽然2017年1月美的完成要约收购库卡集团,但也承诺确保其在运营上的独立性,所以库卡也在加快在中国的本土化。

中国工业机器人背后巨大的市场无疑令四大家族垂涎。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曾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已经达到7.24万台,同比增长了34.3%。

因为快速布局,2015年前后,不包括优傲、川崎等在内,仅四大家族的机器人在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份额就已经达到了70%。但高工产业研究院机器人产业分析师卢彰缘指出,因为国内进入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企业近两年快速增长,实际上这个数字正在逐渐降低,目前约为60%。

根据工信部2016年初的一次摸底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当时我国涉及机器人生产及集成应用的企业800余家,其中200多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由此也可以看出,国内的很多机器人企业是从集成系统切入机器人领域。

最典型的是埃斯顿,其从做数控起家,2011年开始向上游机器人本体延伸,接连收购了意大利CMA机器人、上海普莱克斯等实现转型。目前已经成为国产工业机器人四小龙之一,另外三家为埃夫特、广州数控和沈阳新松。

在许多高端装备行业出现的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问题也出现在工业机器人上。一位埃斯顿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埃斯顿的机器人制造,除了减速器之外,已经实现自研自产。

长城国瑞证券研究所指出,目前减速器、伺服体系首要依托进口,操控器通常由本体公司自产。全球高精度机器人减速器商日本纳博特斯克和哈默纳科两家商品的占有率达75%。

但卢彰缘表示,国内已经有一些做得不错的零部件厂商。比如南通振康可以实现RV减速器比较大的量产,苏州绿的也打破了日本垄断实现谐波减速器的量产。

同时对于机器人本体来说,也存在一定的壁垒。

“越小的和越大的机器人最难做,现在大部分机器人都是集中在10kg以上,在100kg-400kg的负载范围内比较多,3kg以下的精密机器人以及负载范围500kg以上的机器人很少。”卢彰缘说,“目前机器人的应用还是比较粗犷和表面,很多领域都没有涉及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