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这一问题,来自国内的初创团队钢铁侠机器人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即采用自主研发的全套电机驱动。钢铁侠科技创始人CEO张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Atlas的液压驱动方案优势明显,如抗负载的刚性更大、驱动力更强,但由于液压需要液压泵,机器人在行走和运动过程中会发出更强的噪音,且自重也会更大,如Atlas的自重就高达180磅(约82kg)。
钢铁侠从硬件和控制算法切入打造双足机器人Artrobot
钢铁侠科技基于电机驱动的机器人Artrobot不仅无噪音,且行走速度可自由调节,身高130cm体重只有50kg。
张锐坦言,“我们并不是用这台机器人做展示的,而是希望它未来可以商业化,应用于酒店、医院等服务行业和室内场景,所以电力驱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此,从技术方案上,钢铁侠和日本的ASIMO更为接近。ASIMO采用的就是电力驱动方案,这套方案可进行精确到毫米级别的位置控制,这也使得ASIMO的工作环境仅限于室内如办公场所。
商业化必然离不开量产。从这个层面上,钢铁侠科技将零部件外的材料交给厂家代工生产,其合金材料也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而Atlas的零件主要依赖于成本昂贵3D打印的金属粉末,高昂的价格难以承受量产的需求。
钢铁侠科技成立于2015年9月,创始人张锐自动化专业毕业后曾在北航的无人机所从事军用无人机的相关工作,并先后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做复杂系统的建模研究,和航天五院所从事嫦娥五号卫星的研发工作。
完成嫦娥卫星的科研之后,张锐认为,之后一些小卫星的研究都比较简单,而且是相对重复性的工作,便决定自己创业。
2016年上半年,钢铁侠科技获得来自Rokid联合创始人祝铭明的数百万天使轮融资。同年3月,团队实现了第一代原型机的研发,并于11月获得千万元Pre-A轮融资。今年年初,钢铁侠已完成第二代机器人的组装,目前正在做产品固态的调适。
如果To B和To C是实现产品变现的两条途径,那么,钢铁侠科技目前的商业模式则如张锐所形容的那样,则是To A(Academy)和ToE (Exhibition),即面向科研院校和科技展览馆,用于研发和展示。
一方面,科研院校对人形机器人具有相当的需求,但制作一台机器人的耗费过大,购买成品更为划算;另一方面,科技馆主要利用这类机器人做相关的解说和展示。两者都对价格不敏感且具有固定需求。
张锐告诉我们,钢铁侠主要解决了双足大方机器人在环境感知和步态控制方面的两大难点,未来,团队也会与一些细分领域进行合作,例如消防、核辐射实验甚至外太空探索等。将机器人和机器人开发环境,像出售给高校一样出售给行业专门做机器人解决方案的公司。
钢铁侠目前有20人的团队规模,其中研发人员15人,主要由中国科学院、航空航天院所以及外企资深工程师构成。基于丰富的从业经验,现阶段的研发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中。
根据工研院IEK的研究报告预测,全球智能机器人的市场规模预计在2021年将成长至336亿美元,而亚洲将是成长最多的地区。其中,轮式、履带式机器人由于门槛较低,也成为众多初创团队选择的方向。对此,钢铁侠科技表示,相比轮式和履带式机器人受地形影响较大,双足机器人的使用场景会更加复杂,应用领域也将更为多样和灵活。随着双足机器人在运动平衡等问题的解决,其价值也将不断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