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传统假肢矫形器多为手工制作,制作过程繁琐,大量的患者数据无法及时保存。此外,传统假肢制作过程中,患者在取型环节需要脱衣缠绕潮湿的石膏绷带,给患者心理和体感上造成不适。
然而,此次江苏省伤残人康复中心引进的假肢矫形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系统,利用先进的红外激光扫描仪,与患者不接触取型,模型数字化时间短,精度高,在提供便捷舒适假肢矫形器产品的同时,给予患者更舒适、更有尊严的适配体验。同时,利用Rodin4D,可实现为一些距离较远、不方便面对面服务的患者提供远程服务,从而突破空间限制,拓宽提供服务的地理范围。
现场,记者注意到机器人正在为一位患者制作下肢假肢。技术人员使用一台小型红外激光扫描仪,将患者的所有资料进行数据化,然后利用电脑对数据进行三维建模,为患者提供更加精确、更加科学,适配度更高的假肢矫形器。
26岁的患者杨昊因为一次意外失去了左腿下肢,他如今穿戴的正是由Rodin4D机器人制作的假肢,“贴合度、舒适度很高,我穿着它可以打篮球、跑步,非常自然,已经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
有人不禁纳闷,现在3D打印技术如此发达,为何假肢不能采用3D打印?对于这个疑问,中心技术人员周大伟进行了解释,“首先制造时间上机器人制造一个脊柱侧弯矫形器只需40分钟,而3D打印需要20小时以上。其次3D打印材料多为尼龙,无论是力学、物理性能都达不到矫形器所需的高弹性、高坚固性。另外,尼龙材料修改性差,不像石膏可以随意加热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