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在Money2020上秀住了的AR购物,真能在三年后来临吗?

Money2020——美国支付和金融科技峰会几天前已经在美国拉斯维加斯落幕,很奇怪的是中国媒体对这一会议关注甚少,或许是因为我国区块链发展受挫、移动支付发展又接近成熟,在这一领域已经没什么好聊的了。

但Money2020上有一个很有趣的展览,由高通、万事达、ODG联手打造的未来购物零售模型。

芯片厂商、信用卡组织加上AR眼镜厂商,搞出的自然是AR购物。从新闻中看到,体验者带上AR眼镜后,可以在浏览库中调换模特身上的衣服,还能查看款式、价格等等信息。在支付时,可以通过高通的虹膜扫描技术完成身份身份验证,再用万事达的移动支付功能进行支付。而这一套整合式的技术可以对品牌进行定制,计划在2020年前开始商用。

在Money2020上秀住了的AR购物,真能在三年后来临吗?

带上AR眼镜,酷酷的在店里巡视一番,抄起几件衣服对红外光眨眨眼就可以走人。这样的购物体验听来未免太过科幻了,可单纯从技术角度来看,实现起来又是易如反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AR购物这件事,究竟会何时来临,怎么来临?

AR购物真能所见即所得?

其实AR购物这一命题,在去年就已经和VR捆绑在一起被狠狠热炒过一阵了。其中VR负责线上购物场景:带上眼镜就来到了秋叶原的手办店购物;AR则负责线下购物场景:打开手机扫描房间,就能看到家居的尺寸是否合适。

虽然以上的产品还是以概念为主,但到了今年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些落地应用。AR购物最常出现的地方还是在实体店里,以大屏、魔镜等等形式让用户体验到新鲜的试穿、试妆玩法。

在Money2020上秀住了的AR购物,真能在三年后来临吗?

在一些主打新零售体验的实体店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大大小小的屏幕通过人脸识别、边缘融合等等技术把服装和妆容黏合在我们自己身上。总体来说,线下场景中的AR购物可以被总结为“人肉导购的信息化”。把传统导购提供的介绍商品、试用商品等服务变成图像和文字,灌入屏幕中。

在实体店之外,也有一些App试图利用AR技术让网购的体验更好。像把AR试妆整合到拍照美颜功能中的美图,一直在尝试用AR连接电商。家居、装修领域则是个更适合AR发挥作用的场景。不管是在网上还是实体店中,顾客只能凭借空间感去想象家居、装修应用于自己家中是什么样子。

在Money2020上秀住了的AR购物,真能在三年后来临吗?

有了AR后,顾客可以打开手机摄像镜头,在屏幕中看到家居摆放在家中样子,立体感更强。

不光是美妆还是家装,AR加持网购,都在强调所见即所得的概念。

AR购物为什么没有在当下发生?

所以,我们和真正具有未来感的AR购物究竟之间的距离究竟在哪儿?这个问题可以从技术和成本两方面来解答。

首先,目前大多数手机摄像头的硬件配置就已经决定了,关于商品的AR显示效果达不到“所见即所得”。

这一点和手机的成像效果有关。我们用眼睛观察这个世界时,为什么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是立体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动物的两双眼睛实现了双目测距:目标点在左右眼两幅视图上成像存在视觉差,所以我们可以感知到“深度”。

在Money2020上秀住了的AR购物,真能在三年后来临吗?

可大部分摄像头的成像仅仅是一个2D平面,应用到AR上,就是把2D贴图渲染到2D图像上,其效果可想而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用AR技术进行口红试妆时,人脸定点技术可以非常完美的识别出你嘴巴的大小、是薄嘴唇还是菱形唇。可却无法立体化的识别出嘴唇的丰满程度、唇珠的大小和位置。于是,AR试妆的效果最多是做出一张和你嘴唇形状相似的红唇贴图,在成像时渲染上而已。更别提能否展示出化妆品在各种光线下的感光表现了。

这一点在试妆、试衣服时还是小小缺憾,可到了家居中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没有深度传感器,意味着摄像头完全无法理解“尺寸”这一概念。拿着手机在家里走一圈,人类看到的是15平方的客厅、5平方的卫生间,而手机“看到”的只是无数帧平面图像。而AR家居的重点就是通过技术体现出家装产品的尺寸在自己家中是否合适,可现状是,大多数AR家居产品也只是把家具做成可以放大缩小、360度旋转的贴图而已,实用意义不大。海外的几家专注打造AR家居的项目,也都是建立在Tango等拥有深度摄像头的手机上。

在Money2020上秀住了的AR购物,真能在三年后来临吗?

不过技术上的问题是最容易解决的。今年的iPhone8已经搭载了专为AR校验的深度摄像头,iPhone X更是在前置摄像头上用上了结构光——投射特定光线到物体表面,根据物体造成的光信号变化来计算物体的位置、深度等等。就算不使用深度摄像头,陀螺仪对位置的感知、用算法处理图像等等方式,理论上也有可能解决成像问题。

可在成本方面的问题,恐怕就没那么好解决了

打造一套AR购物体系都要哪些成本呢?首先,需要把产品从图像到文字信息一样一样录入到系统中;线下场景中还要引入各种尺寸的屏幕;最重要的,还得打造一套为品牌量身订做的系统。

我们曾经咨询过国内一家AR技术供应商,对方声称如果想打造100个SKU以内的AR购物系统,至少需要200万人民币。这还只是针对线上系统打造,要涉及到线下硬件和品牌定制,恐怕还会提高很多。

在Money2020上秀住了的AR购物,真能在三年后来临吗?

可问题的关键是,这些一看费用就不低的设施会带来什么回报?和移动互联网转型不同,当流量、购买能力都流向移动互联网时,品牌自然也要投向移动互联网。可现如今大部分用户对AR的印象还停留在各种红包上,AR眼镜更是深度科技玩家才会接触的新鲜东西,此时品牌先行一步,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开始AR购物之前,可以先尝尝AR营销的甜头

当然,我们相信在未来AR一定会成为购物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过在现在,品牌把AR系统作为常规渠道引进显然不太明智。不过仅仅作为营销手段的话,却可以达成很多不错的效果。

AR技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就是把虚拟图像和现实融合的新鲜交互体验。这种体验应用在不同屏幕中会有不同的效果。

哈根达斯曾经做过一个经典的AR营销案例叫《等待两分钟,口感更好》,用摄像头扫描冰淇淋盖子,会出现一个虚拟形象拉两分钟的小提琴。用这种方式既传达“哈根达斯在离开冰箱两分钟后口感最好”这一概念,也赚足了眼球。

在Money2020上秀住了的AR购物,真能在三年后来临吗?

在大屏上,AR营销的玩法就更多样了。我个人最喜欢的凌仕为香水产品推出的“天使在人间”。用摄像头实时拍摄机场中的行人,投射到大屏幕上,再在屏幕中加入天使形象。

在Money2020上秀住了的AR购物,真能在三年后来临吗?

这一案例的年代较为久远,可能出现在11年到13年左右,在当年还引发了病毒式传播。不得不让人感叹,我们应用AR技术的年头,比想象中要长得多。

不知道在深度摄像头普及后,AR技术强营销、弱购物的现状是否能够改变。但轻视新技术和迷信新技术一样可怕,品牌如果没有足够的胆量和财力,最好还是不要贸然做AR购物的小白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