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国与世界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最新技术的对接与合作?中国机器人产业如何“走出去”?在近日举办的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论坛上,多位中外机器人领域专家给出了答案。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张明军认为,多国家、多学科的机器人合作是必然趋势,因为机器人本身就是一个交叉的学科,且全球关于机器人的研究非常不平衡,所以“一带一路”对于各国协调创新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俄罗斯机器人协会非常年轻,我们创立到现在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协会创办的目的是能够更好地促进俄罗斯机器人市场的发展,同时促进国际合作。”俄罗斯机器人协会主席VitalyNedelskiy告诉记者,目前俄罗斯有一个工业机器人生产项目正在和中国的上海市合作,地点在西伯利亚,产品是六轴和四轴的工业机器人,主要销售给俄罗斯的国有企业。
据VitalyNedelskiy介绍,本次展会上,有一家来自俄罗斯的机器人公司ROBBO,主要开发、生产和销售教育领域的机器人。公司已经获得很多国家授权,希望通过此次大会能够在中国找到合作伙伴。
芬兰阿尔托大学教授Heikki Koivo表示,中国市场需求巨大,对芬兰机器人产业发展来说是一个较好的机遇。芬兰有一家创新资金支持机构,20多年来致力于促进芬兰与中国之间的合作,希望两国之间的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的研发与创新合作能更进一步。
“以色列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为什么要和以色列合作?”以色列机器人协会主席ZviShiller说,中国的合作伙伴经常会这样问他。在他看来,以色列有非常先进的机器人设备,很强的视觉公司、移动机器人公司、传感器公司和控制器公司,中国跟他们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类似的国家间合作并非少数。日本IEEERAS现任主席SatoshiTa鄄dokoro表示,自然灾害在全世界是很常见的,灾后救援机器人在灾后的响应、复苏和预防上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将有力推进日本与中国等国家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合作。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当前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机器人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正在向机器人应用大国向创新大国迈进。”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说。
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的发展方向,与跨国企业及国际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全球著名的机器人企业包括相关零部件企业,大多已在中国设立研发生产基地,取得了较好的业绩,推动了机器人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在“引进来”的同时,中国机器人企业也在积极地“走出去”,一批骨干企业的机器人产品已实现出口,并陆续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产业园区乃至产业新城,企业合资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如美的收购库卡81%的股份,中车旗下时代电气收购全球第二大深海机器人公司英国SMD100%的股权,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带一路’为中国未来的国际化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同时为中国机器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促进中国机器人企业快速发展、走向世界。”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曲道奎表示。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推动中国机器人企业‘走出去’需要考虑两个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慧制造研究院院长王田苗告诉记者,首先是人口差异,在美国很少有便利店,但是在中国、日本和韩国没有便利店就无法生活。这与社会结构有关系,它决定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开拓技术研究的方向。其次是文化差异,在美国的一个小区,有很多亚洲的老爷爷、老奶奶在照顾孙子、孙女,但是西方没有这样的情况,这就是文化和伦理上的差异。